热点解读丨超50%产品涉嫌“漂绿”?新加坡发布最严指南重塑绿色市场
“漂绿”(Greenwashing):指企业在营销中夸大其产品的环保特性,误导消费者,近期一项针对新加坡电子商务平台的调查显示,高达51%的抽样产品存在未经证实的“漂绿”宣传,这些宣传往往使用模棱两可的术语,或缺乏足够证据。更有14%的产品使用专业术语,让非专业消费者难以辨别真伪。




近日,新加坡竞争与消费者委员会(CCS)依据《消费者保护(公平交易)法案》,正式发布了《企业环保声明指南》(文末免费下载)。
为企业如何负责任地进行环保声明提供了清晰的行动框架,旨在从源头上遏制“漂绿”行为。
该指南提出了五大核心原则,不仅是企业的合规手册,也为消费者提供了辨别“漂绿”的有力工具。
1
原则一与原则五:
声明需“真实准确”且“有证据支持”
指南明确要求,企业声明必须真实、准确,并有可靠证据支持。这意味着企业不能提出不具备可行性的目标,更不能夸大产品的环保效益。并且对所声明的效益定期审核,确保关键信息满足最新要求。
这正是许多“漂绿”行为的症结所在。
2
原则二与原则四:
声明需“清晰易懂”并“附有实质信息”
许多企业善于利用模糊语言和专业术语制造环保假象。指南对此提出要求:声明必须清晰易懂,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语,并提供充分的实质信息,明确企业声明中牵扯的有效假设和限制情况,让消费者能做出明智的判断。
3
原则三:
声明需“有意义”,避免不公平和无效比较
指南强调,环保声明应聚焦于产品重要的、实质性的环保属性,而非无关紧要或法定要求的细节。在与竞争对手产品进行比较时,必须确保是具备可比性的产品之间的客观比较,避免通过不公平对比获取竞争优势。
4
企业的责任:
从营销噱头到诚信沟通
新指南为企业划定了明确的红线:环保努力应体现在切实的行动上,而非停留在营销层面。与其冒着声誉受损的风险夸大其词,不如坦诚沟通,建立消费者信任。
5
监管的未来:
为绿色消费保驾护航
新加坡此次发布的指南,是完善监管、打击“漂绿”的关键一步。它为企业提供了明确的指引,也让执法机构在处理相关投诉时有据可依。
放眼全球,打击“漂绿”已成趋势。美国的《绿色指南》和欧盟拟议中的“绿色声明”指令,都旨在规范企业的环保营销行为,要求其为声明提供确凿证据。新加坡的指南与这些国际标准保持一致,有助于为跨国企业提供更清晰的合规环境,并提升本地市场的信誉。


在全球监管趋严的背景下,企业不仅需要遵守法规,更需要赢得消费者的信任。此时,如ICAS英格尔认证这样的国际第三方认证机构所扮演的角色就愈发关键,它们可以通过独立的审核与数据验证,帮助企业系统性地评估其产品的环境影响,确保其环保声明符合《指南》中“真实准确”和“有证据支持”的核心要求,提供企业规避“漂绿”风险的合规工具,让企业可以更好得向市场证明自身承诺、建立品牌诚信的“信任基石”。
点击扫码 | 一键获取
扫描海报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全文,一键获取《企业环保声明指南》,明晰合规要点,规避漂绿风险,筑牢品牌信任。

供稿:彭雪锋
编辑:李蕾
审核:付立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