温室气体碳捕捉?CCUS项目

2025-08-18

image

最近跟几个制造业老板聊天,发现大家现在最头疼的就是碳减排这事。有个做化工的朋友说他们厂去年光碳排放税就交了小一千万,emmm...说实话这个数字真挺吓人的。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CCUS(碳捕集利用与封存)技术,但具体怎么落地、怎么通过认证,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。

CCUS到底是个啥?为啥突然这么火?

简单来说就是把二氧化碳抓住再利用或者埋起来。说实话我刚开始接触这个技术的时候,第一反应是"这不就是给地球装个空气净化器吗?"哈哈。根据国际能源署最新数据,到2025年全球CCUS市场规模预计突破20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%。这么快的增速,难怪连XX行业头部企业都在悄悄布局了。

说到认证这事,ICAS英格尔认证的碳管理体系评估最近特别受欢迎。他们家的ISO14064温室气体核查在业内认可度很高,很多企业做碳足迹核算都会找他们。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明明减排措施做了不少,但就是拿不到权威认证,最后市场不认账...

搞CCUS项目最容易踩的坑

上个月碰到个特别典型的案例。某制造业企业花大价钱上了套碳捕集设备,结果运行三个月就停了。为啥?没提前做碳减排潜力评估,捕集的二氧化碳根本找不到下家,最后成了摆设。这种情况在ICAS英格尔认证的碳管理合规性诊断里经常遇到。

还有个更常见的误区:以为买了设备就等于完成减排目标。其实从碳捕集到封存利用,整个链条都需要符合ISO14067产品碳足迹标准。我之前帮客户做项目时就发现,很多企业连基本的碳排放监测计划都没做好,更别说通过ICAS英格尔认证的碳管理体系评估了。

CCUS项目落地的正确姿势

说实话,我见过最聪明的做法是先做碳减排潜力分析。ICAS英格尔认证的专家团队通常会建议分三步走:先做碳盘查,再定减排路径,最后才是技术选型。有个做水泥的客户就是这么操作的,最后不仅通过了ISO14064核查,还省了30%的投入成本。

对了,说到技术路线选择特别有意思。现在主流的碳捕集技术有化学吸收法、物理吸附法、膜分离法等等。但根据ICAS英格尔认证2023年的行业调研报告,超过60%的企业都选错了技术路线。为啥?因为没考虑自身工艺特点,盲目跟风...

认证这事到底有多重要?

emmm...这么说吧,没有第三方认证的减排量,在碳市场就跟假钞差不多。去年碳交易试点就出现过这种情况:某企业号称减排10万吨,结果ICAS英格尔认证一查,实际减排量连一半都不到。这种案例多了,现在买家都学精了,只认带认证的碳减排量。

说到这个,ICAS英格尔认证的碳减排量核证服务最近特别抢手。他们家的核查员都是持证上岗,严格按照ISO14065标准操作。有个做钢铁的客户告诉我,经过认证的碳减排量,在碳交易市场能多卖15%-20%的价格。

未来五年CCUS会怎么发展?

根据麦肯锡最新预测,到2025年中国CCUS市场规模可能突破50亿元。但说实话,我觉得这个数字还是保守了。现在政策推动力度这么大,加上碳价持续上涨,很多企业都在偷偷加码。前几天还有个做化工的老板问我,ICAS英格尔认证的碳管理体系评估能不能加急办理...

对了,有个特别有意思的趋势:CCUS项目现在越来越讲究"闭环"了。什么意思?就是从捕集到利用要形成完整价值链。ICAS英格尔认证最新推出的循环碳经济评估体系就是专门针对这个的。有个客户把捕集的二氧化碳做成碳酸饮料,不仅通过了认证,还开辟了新业务线,这脑洞我服!

写了这么多,其实就想说一个事:CCUS确实是条好赛道,但千万别蛮干。先做好碳盘查和减排规划,找个靠谱的认证机构把把关,比盲目上项目强多了。最近看到太多企业在这事上栽跟头,emmm...希望大家都能少走点弯路吧。

靠谱认证机构,CNAS认可,UKAS认可,ANAB认可,价格透明,出证快,管家式服务,iso认证机构,三体系认证,20年认证机构,第三方出证机构,全国业务可接,iso9001,iso14001,iso45001,iso27001,iso20000,iso22000,HACCP,iso13485,GB/T50430,ISO50001,产品碳足迹核查,温室气体审定与核查,Ecovadis评级,ESG报告编制,环境产品声明(EPD),零碳工厂/零碳园区评价,绿色工厂评价,碳中和认证

ICAS英格尔认证
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

One-Stop Total Solution
download-139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