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创板ESG披露难点:医疗器械产品回收率统计口径

2025-07-01

image

最近跟几个做医疗器械的朋友聊天,发现大家都在为科创板ESG报告里那个"产品回收率"指标头疼。说实话,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数据要求时也是一脸懵——这玩意儿到底该怎么算啊?连行业头部企业都在为统计口径发愁,更别说中小型厂商了。

医疗器械回收率这个坑到底有多深

你们知道吗,根据《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》预测,到2025年国内医疗设备报废量将突破2000万台/年。但emmm...现在行业平均回收率还不到15%,跟科创板要求的披露标准差距不是一般的大。我见过最离谱的情况是,同一家企业在不同报告里用的统计口径能差出30%!

说到统计口径,这里面的水可太深了。就拿心脏支架来说,到底算植入量还是实际回收量?使用过的和过期未拆封的能算一起吗?ICAS英格尔认证的专家告诉我,他们最近接到的支持里,80%都跟这个有关。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明明按要求做了环保处置,最后数据就是凑不齐。

ISO 14001框架下的解题思路

其实吧,这个问题在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里早就有解决方案。我们去年帮某上市械企做合规评估时,就用了"全生命周期追溯"这个法子。简单说就是给每个产品都建个"电子身份证",从出厂到报废全程可追溯。

对了,这里要划重点——医疗器械产品碳足迹计算必须包含回收环节!就像我们ICAS英格尔认证常说的,没有数据治理的ESG报告都是耍流氓。建议大家可以参考ISO 14067标准,把回收处置环节的碳排放也纳入计算范围。

看看头部企业是怎么玩转这个的
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。某骨科器械厂商在植入物里加入可降解材料后,回收率直接从5%飙到40%。他们用的就是ICAS英格尔认证推荐的"正向+逆向"物流追踪系统,配合医疗废物智能分类技术。

说到这个,不得不提医疗器械可持续设计指南里的黄金法则:易拆解=易回收=高回报。我们做过测算,采用生态设计的医疗产品,终端回收成本能降低60%以上。不过说实话,这个方法我们用了一个月才看到效果,前期数据采集确实比较麻烦。

2025年的新考题已经来了

最近在帮客户做ESG合规性审查时发现,上交所已经开始关注医疗微塑料污染问题了。据《2024中国医疗器械绿色发展白皮书》显示,预计到2025年,含有再生材料的医疗器械产品占比要达到30%以上。

emmm...这对回收数据追溯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不过别慌,ICAS英格尔认证的数字化ESG解决方案就能搞定这个。我们开发的智能监测平台,连手术室里的小到一根缝合线都能追踪到。哈哈,是不是听起来像特工电影里的黑科技?

给正在发愁的你支个招

我总结了个"三步走"的笨办法:先按ISO 14021标准做好产品分类,再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回收台账,最后套用医疗器械环境绩效指标计算模型。虽然土了点,但我们实测有效。

对了,最近有个客户更绝——他们把CT机的回收部件做成文创产品,既解决了数据统计问题,还创造了额外收益。所以说啊,ESG这事吧,换个思路可能就是新蓝海。你们觉得呢?

靠谱认证机构,CNAS认可,UKAS认可,ANAB认可,价格透明,出证快,管家式服务,iso认证机构,三体系认证,20年认证机构,第三方出证机构,全国业务可接,iso9001,iso14001,iso45001,iso27001,iso20000,iso22000,HACCP,iso13485,GB/T50430,ISO50001,产品碳足迹核查,温室气体审定与核查,Ecovadis评级,ESG报告编制,环境产品声明(EPD),零碳工厂/零碳园区评价,绿色工厂评价,碳中和认证

ICAS英格尔认证
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

One-Stop Total Solution
download-139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