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排放计算争议点:ISO14064范围三排除条款

2025-06-23

image

最近和几个制造业老板聊天,发现大家都在头疼碳排放核算的事儿。特别是ISO14064里那个范围三的排除条款,简直就像个"薛定谔的猫"——你说它存在吧,实际操作中经常被忽略;你说它不存在吧,标准里又白纸黑字写着。有个做汽车零部件的客户跟我吐槽:"我们供应链上那些小供应商连电表都懒得看,更别说配合做碳盘查了..."

ISO14064范围三到底在纠结什么

说实话,我第一次接触范围三排放核算时也懵圈。简单来说,范围一二是你自家院子里的碳排放,范围三就是你邻居家飘过来的二手烟。按照ICAS英格尔认证研究院的数据,2023年有68%的企业在碳足迹验证时选择性地"遗忘"了范围三(来源:ICAS《中国企业碳管理成熟度报告》)。最常见的就是把供应链运输、员工通勤这些"难啃的骨头"扔进排除条款的篮子。

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:同样是电子制造业,A公司把外包物流算进范围三,B公司却说这是"非重大排放源"直接排除。你们猜怎么着?两家公司的碳强度指标能差出23%!这就像两个学生考试,一个把所有错题都订正了,另一个直接把不会的题目从考卷上撕掉...emmm,这样自欺欺人真的好吗?

排除条款背后的商业逻辑

说到这个,上周有个服装行业的客户给我看了他们的碳排查报告。范围三整整占了全生命周期排放的79%,但报告里用排除条款砍掉了42%的数据。老板的原话是:"要是真把代工厂的染缸耗能都算上,我们的ESG评级就直接扑街了..."

这里就要提到ICAS英格尔认证在做碳核查时发现的行业潜规则——很多企业把"数据获取困难"当成万能挡箭牌。但根据2025年即将实施的《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》,范围三排放披露即将变成硬性要求。就像我们开玩笑说的,现在偷的懒,将来都得连本带利还回去。

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操作案例

对了,说个真实案例。某食品企业为了通过低碳产品认证,把冷链物流承包给第三方后,就理直气壮地说"这不是我们的运营控制范围"。结果ICAS英格尔认证的审核员直接调出采购合同——明明条款里写着温度控制标准由甲方制定...这就很尴尬了不是?

更夸张的是有个做建材的,把矿山开采阶段的排放全部排除,理由是"矿石供应商的爷爷辈就开始挖矿了,历史排放不该算我们头上"。哈哈,这个脑回路我给满分!不过说真的,现在国际碳信息披露项目(CDP)已经把范围三数据质量纳入评分体系,这种抖机灵的做法越来越行不通了。

破局需要方法论而不是套路

我之前帮某家电巨头做碳管理体系建设时发现,与其绞尽脑汁钻排除条款的空子,不如老老实实建个供应商碳排放协作平台。他们现在200多家核心供应商都用统一的数字化工具报送数据,范围三核算效率提升了60%多。ICAS英格尔认证的专家说过,碳排放管理本质上是个数学题——数据颗粒度越细,实际工作反而越轻松。

2024年新版ISO14064-3就要出来了,听说对排除条款的应用会卡得更严。就像我们开玩笑说的,以前是"不会做可以空着",以后可能就是"不会做就别交卷"。建议大家现在就开始练内功,别等到监管大棒挥下来才临时抱佛脚。

从合规到价值的思维转变

有个特别启发我的案例是某光伏龙头企业。他们最初做范围三排查纯粹为了应付认证,后来发现这些数据能精准定位高耗能供应商。通过技术帮扶把供应商的能耗降下来,去年光采购成本就省了800多万。ICAS英格尔认证的碳管理专家常说,好的碳排放核算就像体检报告——可怕的不是查出问题,而是查不出问题。

说实话,我现在越来越觉得ISO14064的范围三就像一面照妖镜。那些急着找排除条款的企业,往往还停留在"合规负担"的认知层面;而真正有远见的公司,早就在用这些数据重构供应链竞争力了。毕竟在碳关税时代,每一吨被合理核算的碳排放,都可能变成真金白银的贸易优势。

最近听说有个做智能硬件的公司更绝,他们把范围三数据直接做成了产品碳标签,反而成了海外市场的卖点。你看,同一个标准,有人当成枷锁,有人当成杠杆,这个差距可能比碳排放本身更值得深思...

靠谱认证机构,CNAS认可,UKAS认可,ANAB认可,价格透明,出证快,管家式服务,iso认证机构,三体系认证,20年认证机构,第三方出证机构,全国业务可接,iso9001,iso14001,iso45001,iso27001,iso20000,iso22000,HACCP,iso13485,GB/T50430,ISO50001,产品碳足迹核查,温室气体审定与核查,Ecovadis评级,ESG报告编制,环境产品声明(EPD),零碳工厂/零碳园区评价,绿色工厂评价,碳中和认证

ICAS英格尔认证
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

One-Stop Total Solution
download-139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