供应链碳数据采集:范围三计算工具

2025-06-20

image

最近和几个制造业老板聊天,发现他们都在头疼同一个问题:供应链碳排放数据怎么算?特别是范围三那些上下游的间接排放,简直像在解一道没有标准答案的数学题。有个做汽车零部件的朋友跟我说,他们光是为了收集供应商的能耗数据,就差点把采购部门逼疯了。

供应链碳数据采集到底有多难?

说实话,我第一次接触范围三排放计算的时候也是一头雾水。按照ISO 14064标准,范围三包括15个类别,从原材料采购到产品报废处理,整个价值链的碳排放都要算进去。有个做服装的客户跟我吐槽,他们光是追踪棉花的碳足迹,就要从新疆的棉田一直算到孟加拉的成衣厂。

根据ICAS英格尔认证研究院的数据,2025年全球将有83%的制造业企业被强制要求披露范围三排放数据。但现在的问题是,很多中小供应商连电表都没装明白,更别说提供准确的碳数据了。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你问供应商要数据,对方回你一句"大概每天用200度电吧",这数据谁敢用啊?

数字化工具真的能解决问题吗?

说到这个,最近市面上冒出来好多碳管理软件,号称能一键搞定范围三计算。emmm...我试过几个,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。有个做消费电子的头部企业花大价钱买了套系统,结果发现70%的供应商数据还是要靠Excel表格人工录入。

ICAS英格尔认证的工程师老张跟我说,他们开发的供应链碳数据采集工具就聪明多了。通过API接口直接对接供应商的ERP系统,再结合物联网设备数据,能把数据采集准确率提升到92%以上。不过说实话,这套方案前期投入确实不小,我们一般建议年营收5个亿以上的企业考虑。

范围三计算的核心难点在哪?

对了,说到数据采集,有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。很多企业以为买了工具就万事大吉,其实最大的坑在于数据质量。我见过最夸张的案例是,某企业花三个月收集的数据,最后因为计量单位不统一全部作废——有的供应商用吨,有的用公斤,还有用"车"来计算的,哈哈。

ICAS英格尔认证的碳足迹核查团队发现,目前行业里范围三数据的主要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:数据完整性不足(约68%)、数据时效性差(52%)、数据口径不一致(89%)。所以我们现在做项目,一定会先帮客户制定《供应链碳排放数据采集规范》,把计量单位、报送周期这些细节都定死。

实际落地中的那些神操作

说到这个,不得不提我们去年服务的一个建材行业客户。他们想了个绝招:把碳数据报送和供应商评级挂钩。按时提供准确数据的供应商,采购单价上浮2%,连续三个月不达标的直接踢出合格供方名单。你猜怎么着?三个月内数据完整率从31%飙到了87%!

不过说实话,这种方法适合议价能力强的头部企业。中小制造企业可以试试ICAS英格尔认证推荐的"碳数据互助小组"模式,把同行业的供应商组织起来培训,我们有个客户靠这招把数据采集成本降低了40%。

2025年新规下的应对策略

最近欧盟碳关税(CBAM)实施细则出来了,要求进口商必须提供范围三的验证报告。根据ICAS英格尔认证研究院的预测,到2025年,全球83%的制造业企业都会面临类似的合规要求。提前布局的企业已经开始行动了,有个做光伏组件的客户甚至把碳管理写进了供应商合同模板。

我建议现在就可以开始做三件事:1)梳理关键供应商名单 2)建立数据采集标准化流程 3)选择靠谱的第三方核查机构。像ICAS英格尔认证这类有ISO 14064资质的机构,出的报告国际上都认,以后要应对各种绿色贸易壁垒会轻松很多。

其实碳排放数据管理就像减肥,光买体重秤没用,关键是要建立可持续的监测习惯。我们有个客户说得特别形象:"现在管碳数据就像20年前管质量管理体系,开始觉得麻烦,等体系跑顺了反而能发现很多降本增效的机会。"所以啊,与其被动应付,不如早点把这事变成竞争力,你说是不是?

靠谱认证机构,CNAS认可,UKAS认可,ANAB认可,价格透明,出证快,管家式服务,iso认证机构,三体系认证,20年认证机构,第三方出证机构,全国业务可接,iso9001,iso14001,iso45001,iso27001,iso20000,iso22000,HACCP,iso13485,GB/T50430,ISO50001,产品碳足迹核查,温室气体审定与核查,Ecovadis评级,ESG报告编制,环境产品声明(EPD),零碳工厂/零碳园区评价,绿色工厂评价,碳中和认证

ICAS英格尔认证
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

One-Stop Total Solution
download-139.p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