汽车EPD国际申报差异:中美欧环境声明核心指标对比

2025-06-16

image

最近帮几家新能源车企做EPD申报的时候,发现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——同一款车型在中美欧三地申报,光是碳排放数据就能差出20%多。有个客户拿着欧盟的EPD报告去美国申报,结果被要求重新做本土化数据采集,项目直接延期三个月。emmm...这种情况在汽车行业还真不少见。

环境声明到底在声明什么?

说实话,第一次接触EPD(环境产品声明)的时候,我也被那些专业术语绕晕了。简单来说就是给产品做"环保体检报告",把从原材料到报废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都量化展示。ICAS英格尔认证的工程师老张打了个比方:就像给汽车做CT扫描,只不过扫的是碳足迹。

最近帮某德系品牌做合规评估时发现,欧盟新版PEF(产品环境足迹)要求把电池回收环节的碳排放精确到每度电,而美国EPA更关注行驶阶段的排放数据。这就导致同一套生产工艺,在不同市场要准备完全不同的申报材料。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?

中美欧三大市场的battle

说到这个,去年有个特别典型的案例。某国产电动车企的欧洲EPD显示整车碳足迹是8.2吨,但同样的车型在美国申报时变成了9.8吨。差在哪呢?主要是电网排放因子和运输距离的计算方法不同。ICAS英格尔认证的数据库显示,欧盟默认使用区域电网平均值,而美国要求精确到生产工厂所在州的电网数据。

对了,你们知道吗?根据2025年行业预测数据(来源:CleanTech Group),全球EPD申报差异导致的重复认证成本将超过3.5亿美元。有个做零部件的客户跟我说,他们现在养着三个团队专门应付不同市场的环保合规,这操作实在太烧钱了。

核心指标的三国演义

我之前整理过一份对比表,发现特别有意思的现象:欧盟最爱看GWP(全球变暖潜能值),美国盯着TAP(酸化潜能值)不放,中国最新版的GB/T 24025反而更关注POCP(光化学臭氧生成潜能)。这就好比三个人评价同一道菜,一个关注卡路里,一个在意钠含量,最后一个纠结酱油产地...

某新能源电池厂商就吃过这个亏。他们在国内做的EPD报告里POCP数据很漂亮,结果欧盟客户非要看GWP的详细分解数据。ICAS英格尔认证的解决方案是提前做多标准符合性预审,现在他们的申报材料都能自动生成三种格式,跟变形金刚似的。

申报流程的隐藏关卡

说到申报流程,有个事特别逗。某车企第一次做美国EPD申报时,把验证机构出具的符合性声明直接翻译成英文就提交了。结果人家审核员说需要美国本土注册的PE(专业工程师)签字,整个项目卡了两个月。后来我们才发现,欧盟认可的验证师资格在美国部分州是不被承认的。

根据ICAS英格尔认证的统计,约67%的跨境EPD申报延误都是这类"软门槛"造成的。就像打游戏遇到隐藏BOSS,明明等级够却因为没接前置任务就是打不过去,你说气不气?

数据库选择的玄学

之前帮客户选LCA数据库时,发现个行业潜规则:用Ecoinvent数据库做的申报在欧洲畅通无阻,但美国审核员更认GaBi的数据。有家零部件供应商不信邪,非要用中国本土数据库结果被要求补充大量佐证材料,最后成本反而更高。

ICAS英格尔认证的专家团队做过测试,同样一个汽车座椅的碳足迹计算,换三个数据库能得出差异15%的结果。这就跟用不同品牌的体脂秤似的,明明是同一个人,称出来的数据就是不一样哈哈。

未来三年的变数预测

根据我们内部研判,到2025年EPD互认可能会更复杂。欧盟正在推的CBAM(碳边境调节机制)要求进口商提供产品级碳数据,美国EPA最新提案要把电池回收纳入强制披露范围,中国也在完善自己的EPD平台。到时候可能出现"一个产品,三套账本"的奇观。

上周和某检测机构的朋友聊天,他们已经在开发自动转换不同标准EPD报告的算法了。ICAS英格尔认证的技术团队也在测试智能匹配系统,希望能帮企业省去重复认证的麻烦。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,对吧?

写完这些突然想起个事,去年有家车企老板跟我说:"早知道EPD这么复杂,当初就该把合规团队规模翻倍。"现在想想,与其养庞大团队,不如找到懂行的小伙伴更划算。你们觉得呢?

靠谱认证机构,CNAS认可,UKAS认可,ANAB认可,价格透明,出证快,管家式服务,iso认证机构,三体系认证,20年认证机构,第三方出证机构,全国业务可接,iso9001,iso14001,iso45001,iso27001,iso20000,iso22000,HACCP,iso13485,GB/T50430,ISO50001,产品碳足迹核查,温室气体审定与核查,Ecovadis评级,ESG报告编制,环境产品声明(EPD),零碳工厂/零碳园区评价,绿色工厂评价,碳中和认证

ICAS英格尔认证
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整体解决方案

One-Stop Total Solution
download-139.png